線上招聘在當下并不鮮見,如用人單位和應聘人員通過微信群聯系,很快就可以完成報名與應聘流程,但勞動關系不穩定是線上應聘成功后經常遇到的問題。如何判斷與用人單位的勞動關系?如何簽訂勞動合同?如何主張加班費用?日前,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法官進行了以案釋法。
案情顯示,2022年11月11日,史某加入某安保工作群,群里某安保公司工作人員發布消息,“13日開始,12日晚上可以安排住,頂單位12小時,壓一日結260元,早晚高峰站一小時其余坐崗,服裝三黑一白(可提供服裝),管吃管住……地址XX大廈”。
史某添加該工作人員微信報名應聘,并于2022年11月13日由該公司安排開始在某大廈從事保安工作。該公司以每日260元為標準,通過中間人和公司工作人員微信支付史某2022年11月13日至2023年2月1日期間的費用。同年2月3日,公司將史某辭退。
之后,史某向勞動仲裁委申請仲裁,請求支付2023年2月1日至2023年2月2日工資、未簽訂勞動合同雙倍工資差額、加班費以及解除勞動關系經濟補償金等,并要求確認2022年11月13日至2023年2月2日之間的勞動關系。
勞動仲裁委支持了史某確認勞動關系、支付工資(含加班工資)差額及未簽勞動合同雙倍工資差額的請求。
公司不服,向法院提起訴訟。公司認為,其與史某是通過中介招用,雙方不構成勞動關系,無需支付相關費用。
微信記錄能否認定雙方簽訂勞動合同?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法官紀艷瓊介紹,根據勞動合同法第十條規定,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第十七條對勞動合同應具備的條款內容進行了規定。再結合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九條第三款的規定,如果微信聊天記錄明確了勞動合同的基本必備條款,能夠有形地表現所載內容,并可以隨時調查取用,則應當視為雙方以書面形式簽訂了勞動合同。
那么,雙方是否存在事實上的勞動關系?“若雙方未簽訂書面勞動合同,一方面,法院可以結合在案證據審查勞資雙方用工關系是否滿足勞動關系三個特征;另一方面,根據勞動合同法第七條的規定,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即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紀艷瓊說。
紀艷瓊介紹,本案中,史某提交了工資發放記錄、考勤表、工作日志和工作記錄表、排班表等在案證據,完成了證明自2022年11月13日起,自身已從事工作、公司已用工的舉證責任;公司雖然主張雙方非勞動關系但并未提供勞務合同等證據支持自身主張,因此,法院結合在案證據,推定公司與史某雙方建立的是勞動關系。根據勞動合同法第八十二條的規定,用人單位應承擔不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法律責任,向史某支付2022年12月13日至2023年2月2日期間未簽訂勞動合同雙倍工資差額。
關于公司是否應支付加班費用的問題。本案中,雙方對加班事實沒有爭議,但公司稱雙方約定的日工資已包含加班費,不應再支付史某加班費。法院認為,公司應當對勞動者的工資構成情況承擔舉證責任,公司就日工資已包含加班費的主張并未提供充分證據予以證明,且雙方微信中約定的日工作時間已超出了相關法律規定,因此公司應當支付加班費。(記者盧越)
Copyright ? 2015-2025 洛陽市澗西區人民政府 版權所有
網站標識碼:4103050003
網站聯系電話:0379-64823389 地址:洛陽市澗西區西苑路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