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久_99久久www免费_精品国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_日韩欧美不卡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專題專欄 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 正文
80歲的老攝影師賈克智用鏡頭記錄中國一拖的發展
時間:2020年01月09日 來源: 作者: 點擊:

? ? 日前,一個名為“記憶東方紅”的攝影展在東方紅農耕博物館靜靜開展。事先沒有過多宣傳,但來的觀眾特別多。許多四五十歲的中年人,從一張張老照片中驚喜地發現了自己昔日的身影。更多的人,則從這些攝影作品中,讀到了時光的流淌、“東方紅”的變遷和對未來無限的期盼。

  剛過完80歲生日的賈克智,1960年參加工作,先后在中國一拖公安處和銷售處廣告科工作。1964年,他拿起照相機開始了攝影創作生涯。半個多世紀以來,他把鏡頭對準中國一拖的車間、分廠、“小四輪”、“大輪拖”……用光影定格了“東方紅”60年間的變遷,忠實記錄了中國一拖建設、改革和發展的歷史。

  “影展上展出的68幅照片,是我從3萬余幅攝影作品中精心挑選出來的,每張照片背后,都有一個精彩的故事。”昨日,在影展現場,賈克智老人告訴記者,“我拍一拖已經拍了近60年,我很高興也很自豪能用光影記錄下一拖發展的點點滴滴。”(如上圖)

  1 “重獲新生”的一拖編組站駛出中亞班列

  走進“記憶東方紅”攝影展展廳,開篇的幾幅照片特別令人震撼——一列滿載“東方紅”拖拉機的火車,猶如一眼望不到盡頭的“紅龍”,從一拖編組站蜿蜒駛出,奔向希望的田野……(如上圖)

  “如此壯觀的場景現在很難再見到嘍!”賈克智說,一拖編組站1955年建成,擔負著當時澗西幾大廠礦的貨物進出列車編組工作,早已成為洛陽澗西工業文化遺產的一部分,“不過,‘歷史文物’如今又成了香餑餑,一趟趟中亞班列讓編組站變成了一拖的新窗口”。

  伴隨中國一拖奠基而誕生的編組站曾經是澗西區的工業運轉樞紐,一拖、洛礦、洛軸、洛銅、洛耐的生產資料和產品都在這里接收、發運,它也是河南省僅有的一家企業國家二級鐵路編組站。

  時光荏苒,轉眼進入新世紀。在第35屆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澗西區項目集中簽約儀式上,多方聯手打造洛陽首個陸港多式聯運物流中心項目的簽署,讓一拖編組站穿越歷史塵封,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

  借助“一帶一路”建設、中歐班列(鄭州)開通、河南自貿區洛陽片區成立等機遇,有著60多年歷史的一拖編組站重獲新生。

  2017年11月6日,洛陽至中亞貨運班列首趟列車從一拖編組站發車。由40節貨運平板車組成的專列,滿載耐火材料、機械設備從洛陽一路向西,行駛約132個小時后,在新疆的阿拉山口口岸穿越國境線,先到哈薩克斯坦的多斯特克口岸,貨物在這里被重新編組后分別駛向烏茲別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

  2018年7月5日,又一列滿載貨物的中亞班列從一拖編組站鳴笛駛出,這已經是洛陽中亞班列成功開通以來開行的第四趟班列。

  親眼見證一拖編組站滄桑變遷的賈克智感慨良多:“它使一拖不僅多了一個對外開放的物流窗口,也極大地帶動了周邊企業國際貿易的發展。”

  2 我國第一輛5噸級軍用越野車從一拖開出

  “想不到吧,一拖不僅能夠生產拖拉機,還能制造軍用越野汽車呢!”賈克智指著一幅照片向記者介紹。

  畫面上是一拖665分廠正在生產風冷式越野柴油汽車,這些車在軍民兩個領域都發揮了巨大作用。(如上圖)

  1966年以前,中國沒有制造5噸級越野載重汽車的能力,當時部隊為大口徑重型加榴炮提供牽引的車輛主要依靠進口。

  “中國的火炮一定要用自己生產的車去拉!”國家想到了具有生產履帶式拖拉機及各類柴油機經驗的一拖。

  “剛開始,有人覺得拖拉機產品都是傻大黑粗的,汽車是個很精致的東西,又是軍品,最初的提議曾飽受爭議。”賈克智說。

  最后,國家經過權衡,還是把任務交給了一拖。《一拖廠志》記載:1966年3月成立665分廠,總投資950萬元,年產1000輛汽車。

  就這樣,一拖為國家設計生產首批5噸級越野汽車的大幕正式開啟。

  生產軍車實踐起來并非易事。從車輛涉水深度、爬坡能力,到發動機是水冷還是風冷……問題接二連三,大家一度認為這幾乎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一拖的工程師們沒有退縮,他們和軍方代表一起天南海北地跑,目的就是要看看各個地方“最難跑的路究竟是什么樣”。

  掌握了第一手資料,然后就是精心設計。當時的口號是“組織一切力量設計軍車”。那個年代沒有計算機3D構圖等現代化輔助手段,工程師們就從食堂找來蘿卜,先用刀片刻出各種模型,然后再向鑄造師傅傳遞設計意圖。

  由于是軍品,一拖對“665”軍車的制造工藝苛刻到了令人無法想象的地步。據當年的老油漆工回憶,“665”軍車甚至享受到了最先進的“紅外線烤漆”待遇。

  車輛載重公路行車10噸,越野5噸;載重5噸情況下可爬坡30度;連續行車最大里程600公里……

  1966年8月16日,中國第一輛軍用越野載重汽車樣車在一拖正式下線,并于1970年批量生產。

  賈克智說,中國重型加榴炮依靠“洋車拉”的歷史徹底結束了。

  后來,一拖以“665”軍車為藍本又衍生制造出魚雷吊裝車、林業用車、翻斗車等各種用途的汽車。

  3 新中國第一位女拖拉機手的“東方紅”情結

  她是新中國第一位女拖拉機手。她的名字叫梁軍。許多讀者都知道一個人物形象——新中國第三套人民幣中的一元紙幣上那位女拖拉機手形象,其原型就是梁軍。

  2010年8月,81歲的梁軍第三次來到一拖,在參觀現代化的“大輪拖”生產線時,被賈克智的鏡頭留下珍貴的歷史瞬間。(如上圖)

  賈克智仍清晰地記得當時的情景——

  當天,梁軍還穿上了一拖工作服,興致勃勃地坐進拖拉機駕駛室。在拍攝過程中,老人不停叮囑:“有沒有拍到‘東方紅’?一定要拍到那三個字!我就是奔著它來的。”

  出了一拖廠區,老人興致不減,又站在廠門口,以大門上方“中國第一拖拉機制造廠”幾個大字為背景拍照留念。

  1962年,她曾在相同位置拍過照,留下了一生難忘的回憶。

  梁軍出生于黑龍江省明水縣。1947年,年少的她受一部描寫女拖拉機手的蘇聯電影影響,立志也要開拖拉機。

  1948年,中央計劃從蘇聯進口一批拖拉機,并在北安開辦拖拉機手訓練班,梁軍第一個報了名,她是70多名學員中唯一的女性。后來,梁軍成為新中國第一位女拖拉機手。

  1959年11月,第一批13臺“東方紅”拖拉機開進黑龍江省。在專門舉行的歡迎儀式上,梁軍駕駛的“東方紅”開在最前面。媒體記者定格了那個經典瞬間,照片隨即紅遍全國。

  1962年,梁軍已是全國人大代表,她寫信給八機部部長楊立功,申請到一拖考察,同時購買拖拉機配件。上級同意了她的申請。

  這年春天,梁軍坐上了去洛陽的火車。一到一拖,她像找到了寶藏,一個車間一個車間看,怎么也看不夠……

  1995年,一拖建廠40周年。梁軍第二次來到一拖,她是應邀來為第100萬臺“東方紅”拖拉機下線剪彩的。那天,她把這臺拖拉機開下了生產線,還在試車場里轉了幾圈。

  前后3次蒞臨一拖,梁軍與“東方紅”結下深厚情緣。

  賈克智還記得這位女拖拉機手第三次來一拖時發出的感嘆:“這次看到的‘大輪拖’、收獲機、播種機、平地機都是前兩次沒見到的,工人的素質也大不一樣了,年輕、有知識、專業技能強,比我們那一代強多了!”

  4 從“小四輪”到“大輪拖”的跨越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祖國大地,催生了農村土地經營機制的變革。20世紀80年代中期,一拖針對中國農村市場研制的150拖拉機(又稱“小四輪”)應運而生。(如上圖)

  賈克智當時拍攝的幾幅照片,生動記錄了全國各地農機用戶擠在一拖銷售部門,拿著介紹信捧著一沓沓鈔票“火爆購機”的場景。(如上圖)

  “從1985年開始,一拖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期,‘小四輪’供不應求,提車現場每天都是人山人海。”賈克智說。

  與之相對應,賈克智最近幾年拍攝的“大輪拖”生產線(如上圖),則讓觀眾領略到中國一拖智能制造迸發出的新活力。

  這個位于中國一拖工業園內占地1.8萬多平方米、總投資3億多元的“數字化工廠”,不僅是一拖智能制造的代表,其設計思想還體現了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6條自動化生產線,變過去“孤島式”的生產,為如今的一個“流”——自動上下料,全線加工設備實現無人化操作,自動化桁架機械手自動分配各工序加工件輸送……

  從“小四輪”向“大輪拖”的跨越,是中國一拖不斷創新、不斷探索進程的一個縮影。盡管在此期間歷經曲折,但一拖始終引領著中國農機產業升級的方向。

  采訪臨近結束,賈克智又給記者透露了一個好消息:2019年,中國一拖“大中輪拖”銷量比2018年增長17%,市場占有率比2018年提升3個百分點,繼續保持行業第一。

  參觀完“記憶東方紅”攝影展,一位市民在留言簿上寫下這樣一段話——

  這些照片忠實地記錄了一拖發展的步履,講述著一拖人自己的故事,這些源于工廠、源于現場的照片,因為真實而更加具有歷史感,更加珍貴。

Copyright ? 2015-2025 洛陽市澗西區人民政府 版權所有

網站標識碼:4103050003

網站聯系電話:0379-64823389 地址:洛陽市澗西區西苑路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