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家住周山路632廠家屬院的84歲退休干部張林祥來到周山社區公共服務中心辦理高齡老人津貼,工作人員熱情地招呼張大爺坐下,接過他的身份證放在辦公桌放置的高拍儀上,他的個人信息馬上在辦公電腦屏幕上顯示了出來,工作人員只用1分鐘就填寫好了電子表格,為他辦完了事項。張林祥老人高興地說道:“我們老年人腿腳不方便,現在到社區辦事不用等,只用拿身份證就行,真是太方便了”。這是我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成功實踐的一個縮影。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要。近年來,我區以“三社聯動”平臺為依托,不斷完善公共服務體系,真正實現“讓信息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真正讓改革發展成果普惠百姓。2017年6月,該平臺在我區54個城市社區已實現了全覆蓋。
整合資源,實現全方位真下沉
面對社區居民日益增長的服務需求與社區公共服務質量之間的尖銳矛盾,我區牢牢把握全國第三批“社區治理與服務創新實驗區”的有利契機,緊扣“加強社區信息化建設,提升社區治理服務效能”的實驗主題,通過外出考察學習,借鑒先進地區經驗,高標準打造了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平臺打破了以往不同業務部門之間信息壁壘,整合了組織、人社、民政、衛計、殘聯五個業務部門的126項公共服務項目,實現了公共服務數據互聯互通、共享共用。原先分屬五個部門的辦件窗口,現在在社區只需要一個綜合辦件窗口就可以全部受理,實現了“一人能辦多件事,一個窗口可辦所有事”。
9月21日,我區又從126項公共服務項目中拉出69項下沉至社區,真正實現清單內的事項百姓不出社區就能辦理,形成了“上下銜接、立體覆蓋、功能完善、服務便捷”的便民服務格局,真正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打破壁壘,實現一站式真聯通
以往,由于各業務部門的職能壁壘,造成社區公共服務操作流程復雜、信息共享困難,導致“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說、事難辦”,同時工作人員與辦事群眾之間的信息不對等以及溝通不暢等問題造成的群眾反復跑路、反復修改材料等,居民經常為此怨聲載道。“現在不會了。”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員介紹,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有四大優勢:一是一個綜合服務窗口即可受理所有事項;二是根據居民需求,自動生成告知單,溫馨提示居民準備哪些材料;三是在辦件過程中,記錄居民信息,形成個人電子檔案,方便居民查詢,有利于后續環節的審核和調閱,居民再次辦理其他事項也可以自動提取電子檔案中類似材料,省去重復提交材料的時間成本;四是通過審核材料電子掃描件,簡化辦事流程,減少居民跑路次數。
“居民辦事確實比以前方便多了。”江西社區居民郝麗曼說。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通過業務的集中規范優化,實現了“多門”向“一門”、“專科”向“全科”、“人跑”向“件跑”的轉變。
著眼實效,實現信息化真便民
“公共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大大減輕了我們社區工作人員的負擔。”武漢路社區居委會主任張靜感慨的說。“上有千條線,下有一根針”, 種類繁多、要求不一的各種統計報表曾經讓基層社區工作人員不堪重負,現在通過公共服務綜合平臺,多種類、跨部門、多業務電子臺帳實現了自動填報匯總,有效減輕社區數據統計負擔,社區工作人員可以回歸居民服務本位,工作效率和服務實效也有了明顯提升。
信息平臺自動提供的各類數據,也為科學決策和針對性地開展工作提供了數據指引。通過大數據,政府部門可以準確掌握社區工作動態、重點和難點,也為社區工作人員績效考核、力量的優化調配提供了重要依據和參考。
據統計,平臺自運行以來,社區服務窗口從近10個減少到3個,平均辦件時長由40分鐘減少到8分鐘,平均辦件材料數由21件減少到9件,窗口人員人均辦件數量由5件增加到18件。至9月30日,平臺共受理事項 108348 件,其中 95430件已辦結,方便、快捷、高效的社區公共服務已在澗西區各社區遍地開花。Copyright ? 2015-2025 洛陽市澗西區人民政府 版權所有
網站標識碼:4103050003
網站聯系電話:0379-64823389 地址:洛陽市澗西區西苑路12號